別讓疫情打斷孩子發聲的權利

撰文─邱靖惠 • 圖片─ Adobe Stock、iStock

乾淨的畢業紀念冊

孩子的聲音在哪裡?孩子只能接受

Covid-19疫情邁入第三年,這樣要一直戴著口罩、課程和活動突然被喊卡的日子也過了一段時間,相信每個家庭都遇過「要不要讓小孩請防疫假?」「要不要讓小孩打疫苗?」「要不要讓小孩參加活動?」這些決定背後的不確定性,以及活動臨時取消後孩子們的失望,考驗著每對親子的關係與溝通能力。

根據兒盟2022年的調查(註1),疫情影響孩子最多的就是重要活動被取消(49.4%),無法跟同學碰面維繫友誼(33.4%) 也占三分之一,但是大人們有好好回應、接住這些孩子的失望嗎?調查亦顯示,12.3% 學生認為現有的防疫資訊複雜難懂不易理解、10.6% 覺得防疫政策缺乏兒少發聲管道,另外有5.7% 的學生表示師長未問過兒少直接做決定(如:打疫苗、請防疫假、取消活動等),意謂我們並沒有提供兒少足夠的可理解資訊、發聲的管道,甚至未徵詢他們意見,也難怪不時會看到師生與親子在防疫決策上的衝突與不滿。


從家長、學校老師、政府官員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出於想保護孩子的善意,但為何本來立意良好的決定,卻成了雙方衝突的導火線?

說與聽的藝術──談兒少表意權

底下是兩個孩子在疫情期間真實的經驗,讓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疫情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真實的心聲:

小恩跟小哲的故事,雖有著一樣的開頭與結尾,但帶給兒少的感受卻是截然不同,關鍵在於「兒少表意權」,也就是大人有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簡單來說,孩子要有「說」的機會,而大人也要願意「聽」,才是表意權的精神和實踐。


在上述實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或許最後孩子們的交流活動還是因為疫情被取消了,但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帶給孩子截然不同的感受,其中三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如下:

關鍵一:提供足夠透明易懂的資訊

在小恩和小哲的例子中,或許老師們都做了同樣的決定──取消孩子們的活動,但差別在於是否有將決定過程的相關資訊,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傳達。


以打疫苗為例,大人應在事前充分告知兒少打疫苗的利與弊,年紀較小的兒童可以理解的資訊想必跟國高中生不同,因此就需要額外搭配繪本、影片等素材來促進理解,底下我們舉《報導者》的兒童新聞專題為例:


大家從出生開始,每個人都會有一本健康手冊,上面密密麻麻記錄了從小嬰兒時期開始所接種的疫苗。因為疫苗是從這些會讓我們生病的病毒或細菌裡面,找出一些長得很像讓我們生病的病毒或細菌,但是又不會讓我們生病的物質,製作成疫苗,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預防針」。


像這樣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解釋疫苗產生方式,搭配兒童熟悉的健康手冊、病毒、細菌等名詞,就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理解什麼是疫苗。


此外,大人在篩選資訊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必須提供正反兩方的意見給兒少參考。我們不能因為希望孩子打疫苗,就只灌輸打疫苗的好處,師長要隨時留意自己的公正立場,不能只提供自己認同的資訊,一旦產生資訊不對等的狀況,就會影響兒少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判斷。

關鍵建立安全的表意環境

小恩和小哲最大的差異,在於小恩的學校完全沒有讓孩子有安心表達意見的空間,相反的,小哲的學校就願意讓孩子們陳述自己的意見;由此可見打造一個安全友善溝通環境,讓孩子可以在一個舒適、沒有壓力、不會曝露隱私、不擔心被究責的情況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所有決策都相當快速,無形中也壓縮兒少表達的機會,因此必須在平時就建立好溝通管道。有的老師會利用課餘時間跟學生討論,如:班會、早自習時間,家長也可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置入一個家庭討論時段,像是開車載孩子放學的空檔、忙完所有家事的休息時間。

關鍵重視兒少意見並回饋

我們看到小哲的學校願意用心聆聽、考量孩子的意見,反之小恩的學校則沒有這樣的機制,因此無法好好回應孩子提出來的建議。兒少常常覺得師長是「假民主」慣犯,表面上諮詢意見,但每次聽完就會以他們年紀還小、還不懂而回絕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說了。


兒少有權知道決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後續的實施過程及結果,這樣的回饋可以讓兒少感受到自己獲得充分尊重,不單流於口頭形式,而是被師長認真看待,這樣的經驗將幫助兒少在日後各種表意和參與活動上更有自信。


綜合上述,當小哲的學校安排出一個讓學生可以表達意見的會議,雖然學校最後還是決定取消活動,但對小哲跟他的同學而言,他們的意見有被傾聽、老師認真跟他們解釋學校的考量是什麼,無形中減輕了他們的失落感。


Covid-19防疫資訊對大人們來說已經十分艱澀難懂,對孩子們更甚,所以使用適合所有兒童的語言和格式讓他們理解當前情況、提供機會讓兒童的意見在決策過程中得到傾聽和考慮,就顯得更加重要。在疫情期間,兒少多半處於被動服從的角色,只能默默接受停課、取消畢業典禮和畢業旅行等決定,對於錯過這些生活事件感到無能為力,其實只要多給予一點尊重,聽聽他們的想法,就可以減少孩子在心靈上的衝擊。


很多大人誤會兒少表意權就是讓兒少決定一切,其實不然,讓兒少表意並非使孩子的意見無限上綱,而是強調大人要懂得傾聽、同理孩子的想法,認真考量他們的意見,並讓他們理解決策的結果。只有經歷過自己觀點被他人尊重的兒少,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並接納不同的聲音,而後長成可以守護自我權益、自信發聲的人,這才是兒少表意權一直以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註1:於2022年5月31日至6月30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國高中生,共計回收1,842份有效問卷。男生47.6%、女生52.4%,國中70.1%、高中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