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搜尋網」在資料整合中展現國中生的成熟

專訪康橋國中防疫資訊網站製作團隊

撰文-翁珮恒・圖片提供-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國中部學生及家長

點開「新冠肺炎搜尋網」,清楚地羅列預約疫苗、購買快篩、防疫急門診、居家照護與隔離、補償與保險證明等防疫相關資訊,簡單的圖示搭配適合閱讀的字型,讓人一目了然,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公家機關所做的疫情資訊網。沒想到這些直觀易讀的設計,是來自一群新北市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國中部的學生。

雖然只是國中生,但不難在網站中發現他們對於資料收集及整理的成熟度。這個主要由七位學生韓和彧吳倚崴、李祁澐、李奇蒑、莊禮帆、簡靖和、吳書毅組成的團隊,他們自疫情突然劇烈延燒的5月中開始,在快篩等防疫、醫療資源都還不穩定時,便早於公家機關,僅僅三天就將台北新冠肺炎搜尋網架設完成,爾後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更新與網站維護,並增加新北及台中地區的資源整合。他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因為發現身邊的人有需求,便希望能夠透過自己微小的努力,讓有需求的人可以享有便利而準確的疫情資訊。

疫情生活改變中發現需求

「學校開始有人確診,會發現身邊的家人、同學突然增加了對快篩、疫苗這類的防疫物資的需求。」「起初最新的防疫物資訊息都要翻找新聞,資料瑣碎繁雜,也不知道哪一邊說的是正確的資訊。」「我的阿嬤根本就不會用手機,更不用說上網預約疫苗的程序非常繁瑣,一開始可能連大人都要摸索一番。」……眼看著學校一個班一個班地接續停課,不時傳來身邊有同學、家人確診的訊息,這讓身為國中生的他們,突然感到生活有些微的不同,也在這些生活上的改變中,發現身邊的人在疫情下的迫切需求。


「那時候幾乎都是線上教學,媽媽們似乎是擔心我們太沈溺網路世界,所以提出了架設防疫資訊平台網站的想法,我們覺得很有趣,便開始深入挖掘大家對疫情物資的需求。」和彧說,在架設網站前,他們花了許多時間參考各個政府的網站進行大方向的分類及分工,同時也會搜集網友對於這些公部門防疫網站的看法及建議,就是為了讓使用者能夠直觀地使用他們的平台。「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政府的網站、媒體新聞的資訊都很不清楚,有些需要配合APP下載、有些又要連結到外部網站,搞得我們也很頭痛呢!」書毅補充,他們一開始都使用關鍵字搜尋,沒想到得到的資料複雜而零碎,因此才會想要架設網站,藉由平台的方式讓有不同需求的網友都能夠快速地連結到各自所需的防疫資訊類別。

資訊海中不斷摸索彙整

然而網路世界中資料複雜多元、假新聞林立,讓資料搜集的過程困難重重。「光是每天的確診人數,不同媒體的數字都不太一樣,我就有曾經找過11份資料,給媽媽做審核的時候,被退回了7份,媽媽要求找到的資料一定要確認是第一手資料,我只好再重新找。」禮帆說,找資料的過程真的很辛苦,他們完全憑藉著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與努力,盡可能地找到完整的資訊,而母親則是在旁擔任輔助的角色,協助資料的把關。


團隊的合作方式,是藉由家庭背景的專業,來分配負責搜集快篩、保險、醫院門診等資源,「我們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背景,像是保險的部分就由從事保險業務的家庭負責、從商的家庭就搜集照護服務相關的資訊等等,這樣大人核對孩子們找尋的資料時才能更加準確。」和彧的媽媽說,尤其是一開始政府的資訊變更不斷且與民間實際上的狀況有落差,加上疫情越來越嚴重,孩子們得時時更新資訊,也會有熱心的網友主動提供資訊分享或是使用反饋,協助他們精進網站的實用性。


「我自己在這過程中不小心確診了,可能也因此感同身受吧!知道使用者、確診者會最需要什麼生、心理上的協助,所以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特別有感。」奇蒑笑說,確診讓自己找資料的時候會帶著同理心,因此搜集到的結果也會更加貼近使用者,也因為團隊對資料的嚴謹、即時更新修正,才能夠大幅提升網站的使用度,不僅有使用者透過他們所架設的「新冠肺炎搜尋網」順利預約到疫苗,網站架設一個月後也擁有80 萬的瀏覽數。

從資料搜集中認識世界

「我們架設網站後的第三天就有5,000人瀏覽量,而在幼兒腦炎案例爆發的時候,我們就補強親子防疫門診的部分,當日更是從10萬瀏覽人次衝破到28萬。」和彧說,網站架設的初期,甚至還不太知道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思,後來結合了課堂所學習到台灣人口的概念,才對這意想不到的瀏覽量感到震驚。


祁澐也認為,找資料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不太認識的名詞、相關資料在社會中所代表的意思,因此在與同學、媽媽們的討論中,也感受到單一事件成為社會議題時,所涉及的面相多元且複雜。「孩子們會發現怎麼官方數據跟現實有落差?這個時候媽媽們就會給予一些方向,讓他們知道得對自己搜集的資料多加思考及負責,若是有過於政治性的資料,也會協助過濾,確保網站資料的客觀準確。」和彧的媽媽說道,作為旁觀的家長,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孩子們在資料搜集的能力有明顯地進步,且在實作中用上課堂所學的知識,另外,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在團隊合作中的彼此協助,以及他們面對疫情時那種無畏且勇敢為社會付出的心。

來自民眾的回饋與肯定,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