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教育變革,師生共同迎接挑戰

撰文─吳翊綾• 圖片─ Adobe Stock

根據教育部統計,在Covid-19 疫情高峰期間,全臺累計超過四千所學校採部分班級或全校性停課,甚至許多學校陷入反覆停課、復課的輪迴,讓老師、家長和學生們大嘆無奈,也為學習權益和升學迎來新的挑戰。

被打亂的常態 疫情下學習壓力不減反增

2021年疫情上升至三級警戒時,教育部緊急宣布停課不停學,但「遠距」學習型態對於臺灣普遍師生來說仍相當陌生。家庭資源較豐富的孩子可以獲得的協助與支持比較多,在學習適應上也相對快一些,但反觀弱勢家庭,一方面電腦、平板、視訊設備、網路連線等硬體資源不到位,另一方面,家長是否有能力和時間協助課業輔導或其他照顧也是一項關鍵。當線上遠距教學成為教育途徑之一,卻缺少全面思考和完整配套措施,反而會加劇教育不均等的問題。

兒福聯盟於去年調查發現,近六成兒少認為停課在家上學的學習品質比在學校差很多。遠距上課時,超過一半兒少曾遇到網速太慢或斷線聽不清楚,除了硬體設備問題,對高職學生而言,許多課程難以透過線上學習,如汽修課、機械課、實驗課等,少了實作經驗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2022年6月疫情再次迎來高峰期,兒盟透過網路問卷調查(註1)發現近五成兒少表示在疫情中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此外,兒盟想更進一步了解兒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與學習狀況,因此辦理兩場焦點團體(註2),邀請兒少分享個人經驗,卻發現遠距上課的問題並未獲得改善,反而帶來更多挑戰。

兒少舉例,今年沒有全面停課的情況下,仍以實體課為優先,但又可能因確診、密切接觸隔離、預防性停課等原因,臨時宣布停課改線上教學,使得兒少被迫在實體與線上課程間頻繁轉換,要不斷重新適應不同學習型態,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坦言兒少情緒變得較浮動、焦躁,也憂心疫情後學習進度恐會大幅滑落。

學業沒有因疫情而停止

「因疫情考量不得辦理……」這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當政府和學校發出一紙公文或一道命令,孩子們幾乎沒有選擇。停辦固然是最快速阻斷疫情傳播的方法,但也延伸出許多無奈和升學困境。


疫情對不同年級、科系的學生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音樂班、體育班和高職學生而言,學期間的表演、競賽、作品產出等都會列入未來升學成績中,但疫情延燒兩年多,許多國內外表演、比賽連續兩年被迫停辦,學生多年勤練卻沒有展現的舞台,即使今年部分比賽陸續恢復,但仍充滿不確定性,只怕又因疫情變化而取消。


以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為例,原本的美意是期待學生展現個人學習軌跡,培養多元學習與核心素養,學習歷程包含學業成績、課程學習成果紀錄,也強調在學期間的課外活動、競賽、檢定證照、社團經歷、志願服務…...等多元表現,但受到疫情影響,各式活動皆取消或延期,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及未來升學。入學考試關乎未來,染疫也並非學生所願,大考中心一開始宣布確診學生不得應考、補考時,彷彿在每位考生身上種下一顆不定時炸彈,後來雖然因為輿論批評而緊急擬定補救措施,讓確診考生可以補考,但孩子依舊必須同時承擔升學和染疫風險的雙重壓力。

關心課業成績,卻忽略其他潛在人生必修課

疫情讓臺灣教育體系長期只看重課業學習的問題正式浮出水面,學校專注把心力轉移到線上遠距教學,努力讓學生在疫情中保有正常的課業學習,卻忽略了校園生活中還有其他可貴的東西,是無法透過書本或講課取得的。


學校教育不侷限在國文、數學等明訂於課表中的科目,更不是疫情期間整日坐在螢幕前一動不動的聽課,曾經身為學生的我們應當最清楚,大部分珍貴的求學回憶是和同學下課時一起逛合作社、上球場運動、聊天玩耍,或是參加學校社團活動、表演競賽等有趣經歷,除了教科書上的知識之外,校園裡的非正式課程和人際交流也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

疫情延燒逾兩年多 教育還能回到過去嗎?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 2021) 調查發現,全球超過190個國家的學校因疫情而暫時關閉,近80%的面對面授課被迫暫停,受影響學生總數約14億。剛開始多數人認為疫情只會持續幾個星期,但現實卻沒有那麼樂觀,直到2021年3月時,仍有1.68億兒童近一年沒有就學。2022年 2月,在普遍疫苗覆蓋率提升後,大多數國家已全面開放讓孩子重回校園,但仍有42個國家僅部分開放學校,6個國家則維持全面關閉。


202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Dr. Ben Dominguez發現,學校關閉、暫停面對面授課放大了弱勢者的困境,他們沒辦法進行遠距學習,甚至困於家庭生計成為童工,長期的教育中斷下,可能永遠不會回到教室。英國國家學術院指出,社經背景貧困的學生學習進度平均落後同齡人18個月,升學機會減少也將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就業選擇。

新冠疫情造成大部分學生面臨學習停滯和下滑的現象,包括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更衍生出新詞彙 — COVID-19 Slump。當人們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學校重新開放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先找回失學的孩子們,幫助他們一步步跟上學習進度,對此各國也紛紛擬定補救措施,例如美國聯邦政府便承諾未來三年會增加教育經費預算,部分學校也安排老師透過電訪和家訪的方式,鼓勵學生返回校園,有些學校則為弱勢學生提供工讀機會,希望能幫助他們在學業和家庭經濟之間取得平衡。專家同時建議家長每天撥出20分鐘陪孩子讀書,或善用有聲書等線上資源幫助孩子培養日常閱讀習慣,減少學習滑落的情況發生。

打破被動學習 孩子才是學習的主角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疫情迫使學校必須加速為學童開創多元學習途徑,遠距教學時老師雖然難以顧及螢幕後每個孩子的狀況,卻能引導兒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慢慢脫離從前過度依賴老師的被動學習方式。家長也可以多多利用網路教育資源,讓孩子嘗試自律安排學習時間,從滾動式的求學過程中,為自己規畫出最合適的學習地圖。

註1:臺灣國高中兒少疫情期間的影響:於2022 年6 月1 日至6 月30 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國高中學生,共計回收1,842 份有效問卷。註2:疫情下兒少生活狀況焦點團體:於2022 年7 月2 日和7 月5 日各辦理一場焦點團體,共15 位國一至高三學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