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迫繳白卷,兒少如何重回生活正軌?
疫情下的兒少:人際、休閒大受影響
「現在外面很多病毒,所以不能去溜滑梯,不然會生病喔!」才兩歲半的孩子像是自我安慰般的喃喃自語,一邊用渴望的眼神看著窗外的公園,讓大人也不由得感到遺憾。從2019年底開始,Covid-19疫情像海嘯一般席捲全球人類的生活,沒有任何一個年齡層可以倖免於難,在生活上,除了成人有工作、經濟的壓力,孩子的休閒權及受教權也備受影響,光是要適應全面的防疫措施就已令人感到疲憊,更何況要時時戴著悶熱的口罩,和同學、朋友相處遊玩的機會也減少,還要面臨隨時被通知停課或各種活動取消的狀況,本應該是建立人生最多回憶、成長關鍵的兒少生活,彷彿被疫情強制按下了skip鍵。
尤其是在小小孩眼中,他們所知的一切就是疫情下的世界,3至4歲的幼兒幾乎所有社交生活都是在口罩、消毒、維持社交距離中度過,更別說曾經享受過正常生活的在學學生,生活模式突然改變,真的讓人很難適應。
除了病毒,口罩還擋住什麼?
口罩雖然可以大幅度阻斷病毒傳播,但也有許多讓人不舒服的地方,除了悶熱、呼吸困難外,長時間配戴可能造成皮膚問題、耳後疼痛、頭痛等症狀,此外,口罩遮住了大半張臉,也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眼睛、鼻子和嘴唇,是識別他人情緒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與他人互動的基礎,過去研究認為在被口罩遮住半張臉的狀況下,可能會影響判斷的準確度,進而影響社交發展。然而除了臉部表情,音調、語氣及肢體語言也同時具備溝通的功能,因此年紀稍大的幼童及成人能在表情被遮住的狀態下判讀情緒,但年紀較小的幼兒由於尚未發展出綜合各種線索的能力,更容易因為口罩遮住表情而影響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另一篇國外研究也發現,雖然孩子越大越能正確判讀戴口罩演員所表現的情緒,不過仍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會弄錯悲傷和憤怒、五分之一的孩子偶爾會將喜悅、憤怒或悲傷混淆。
此外,3 到5歲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但口罩可能會影響說話音量,特別是高音頻,加上看不到講話的嘴型,因此疫情以來一直存在著口罩會降低孩子語言學習的擔憂。不過家長們可以先稍微放鬆心情,近期研究發現,即使是有聽力損失的孩子,也不會因為老師或自己戴口罩而使語言學習和表達能力下降。雖然口罩並不特別影響情緒的判讀、表達與社交生活,但情感上總是多了一層隔閡,人們戴著口罩時看不見對方的笑容和表情,似乎在應對上更要多一點小心謹慎。
根據美國國家金字塔模型創新中心(NCPMI)建議,家長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協助孩子們在戴著口罩的狀況下練習情緒判讀及情感交流,例如:在鏡子前面戴上口罩並練習情緒表達,同時引導孩子注意臉部和肢體動作,包含眉毛、眼睛、身體動作、手勢等;和孩子說話時除了多用語言談論感受,也可以搭配更多肢體語言,例如透過聳肩表示悲傷、伸出雙臂表示愉快等。此外,透過情緒圖卡或是讓孩子反覆觀看戴上和脫掉口罩時不同情緒的表現差異,也可以協助孩子們練習利用不同線索理解他人情緒。
數位不能拉近的情感與距離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有33.4%學生表示因為疫情影響同儕友誼(註1)。維持社交距離已經成為大家的生活習慣,避免見面聚餐彷彿是對親友的尊重與溫柔,而網路也漸漸取代實體互動,成為重要的溝通橋樑,導致兒少3C 產品使用時間大幅增加。韓國研究發現,疫情爆發後兒少觀看螢幕的時間爆增1.8倍,去年兒盟調查時也發現,兒少每週網路使用時間平均為42.7小時,相較於前幾年調查數據明顯高出許多(註2),長時間使用3C產品使孩子們的身心暴露在風險中,例如眼睛疲勞、網路成癮、睡眠障礙、負面情緒等,也增加被網路霸凌的可能性。
網路解決了不能見面的問題,但真的能夠取代面對面的實體交流嗎? 2020年一篇針對愛沙尼亞、加拿大與瑞士三個國家在疫情封鎖下的兒童福祉研究中,一些孩子表示,疫情之後他們不再與好朋友分享日常生活,也不知道如何保持聯繫,他們認為其他交流方式並不能真正代替實際見面。事實上,朋友是決定兒少關係福祉的重要因素,雖然可以透過視訊線上碰面,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並不能完全用數位影像取代;為了健康維持社交距離,卻淡化彼此間的親密連結,等到疫情趨緩之後,友誼真的能回到從前嗎?
當見不到面成為日常,螢幕上的文字和表情符號逐漸取代對話的溫度,當要回到現實世界,原先熟悉的同學、朋友反而突然多出一份疏離感,可能因此讓孩子感到焦慮。
針對孩子產生的社交恐懼,
美國康乃狄格兒童兒科心理學家Timothy W. LaVigne 博士提出4 點建議:
承認新情況可能令人恐懼:
剛開始重新進入社交場合會恐懼是正常的,就像剛入學一樣。
和孩子談談他們的感受:
多聽孩子訴說感受,告訴他們有時感到擔心或害怕是正常的,向他們解釋現在害怕的感覺,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消減;或與孩子聊聊曾經成功面對新環境的經驗例如新入學的時候、第一次坐雲霄飛車等,也會有幫助。
幫助孩子不逃避:
反覆接觸令人恐懼的刺激有助減緩焦慮。可以從小事做起,例如先和一位朋友而非一群朋友相聚,按部就班的安排可預期的新活動,在成功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並且記得在孩子完成活動後給予表揚。
花一點時間獨處:
儘管社交很重要,獨處時間也是孩子可以發揮創造力、探索新愛好的健康時間,取得平衡是相當重要的。
活動被迫減少,長期影響孩子對運動的興趣及健康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許多運動場所都關閉,學校老師改為線上教學,體育課也被線上影片取代,兒盟調查中,超過四成(42.9%) 受訪的國高中生表示他們的休閒運動時間變得比疫情前少,國外研究也報導,高達42% 的兒童和58.7% 的青少年在封鎖期間身體活動量有所下降。
但隨著疫苗施打、疫情減緩後是否就會恢復正常呢?根據一項英國研究,Covid-19 大流行趨緩後兒童的活動量不增反減,連帶久坐時間都高出許多;另一個報導也指出至2021 年9 月為止,不到五成(47%) 的家長認為孩子運動狀況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仍有28% 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對運動沒有興趣。
疫情大幅改變了兒少的生活和運動習慣,雖說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的變化,但長期缺乏身體活動,可能使得孩子越來越習慣宅在家使用3C產品,運動量降低也有可能將影響神經、骨骼及肌肉發展,或是出現免疫力下降、肥胖、情緒控制不佳等健康狀況。疫情短期內仍難看見盡頭,但家長可以試著放寬心讓孩子們從事感染風險較低的活動,例如散步、爬山等較易維持社交距離的戶外運動,或是騰出家中空間,利用球類、彈力帶、跳繩等進行居家運動;當疫情趨緩時,也可以多帶孩子到空曠的郊區走走,舒展緊縮的筋骨,慢慢讓身體和生活重回軌道。